“树树皆秋色,山山唯落晖。”王绩笔下的秋日盛景,在今日大兴安岭找到了最生动的注脚。当南方还在暑气中徘徊,这片中国最北的山脉已悄然披上彩衣——樟子松的墨绿、白桦的鹅黄、落叶松的橙红在山峦间层层晕染,仿佛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。
大兴安岭的秋天:一场穿越时空的色彩交响
大兴安岭的秋,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。9月中下旬,当呼中镇的白桦率先泛黄,整片林海便开启了变色模式。最冷小镇呼中的落叶松最是急切,不过旬日便从翠绿蜕为金黄,站在兴安之巅俯瞰,层林尽染的山坡如大地铺就的金色绒毯。而十月的漠河更显魔幻,10月6日突降的秋雪让南方游客撞见了“雪裹枫林”的奇景——红叶与白雪共舞,恍若穿越到北欧童话。
这片1400公里长的山脉,藏着中国最丰富的秋日色谱。G331国道沿线,萨布素军马场的柞木枯色深沉,龙江第一湾的枫树火红似焰,双妃湖畔的灌木绛紫如酒。林业部门数据显示,2025年国庆期间,大兴安岭游客接待量同比激增33.9%,“我拍到了最美的秋”话题霸榜热搜,民航吞吐量增长超30%,印证着这场色彩狂欢的吸引力。
秋色之外,大兴安岭的秋更是一场文化盛宴。在十八站鄂伦春民族乡,郭宝林夫妇的家庭工作室里,桦树皮制成的首饰盒、花瓶静静诉说着游猎民族的智慧。这位“最后的猎人”拿起鹿哨,模仿麋鹿的叫声,瞬间将人带回那个骑马射箭的年代。工作室墙上挂着的兽皮帽、古朴皮衣,与窗外飘落的金叶形成时空对话。
沿着“奏捷之路”前行,二十二驿站风景区的仿古建筑群让人恍若看见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的驿马飞驰。李金镛骑马铜像矗立在旧址旁,见证着这条抗击沙俄的军事要道如何演变为今日的文化走廊。而布苏里景区的军事遗迹,则用锈迹斑斑的炮管讲述着另一个时代的铁血故事。
传统与现代的碰撞,在大兴安岭的秋日里格外鲜明。2025年漠河极昼马拉松上,3000名跑者沿着串联北极哨所、圣诞村的赛道驰骋,荧光色的运动服在金黄林海间划出流动的彩虹。与此同时,雅库特国家音乐会的弦乐与“北极村晚”的民族歌舞交替上演,让秋日的空气都弥漫着艺术气息。
这场狂欢背后,是公安部门创新的“护秋模式”。新林区塔源服务区的“护游警务服务站”里,民警递来的联系卡上印着加油站、卫生间位置,急救包里的药品和简易工具随时待命。
今年恰逢大兴安岭开发建设60周年与停伐10周年。60年前,这里为国家输送了无数栋梁;10年前,它转身成为生态屏障。如今,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%,“大兴安岭神州·北极遇见53°”线路入选国家特色生态旅游线路,北极冰蓝莓酒庄、图强林业博物馆等新景点崛起,证明着绿色发展的无限可能。
站在龙江第一湾的观景台上,望着江水在秋阳下泛着银光,突然明白:大兴安岭的秋,不仅是视觉的盛宴,更是自然的启示——当人类学会与森林共呼吸,最绚烂的色彩永远属于懂得敬畏的生命。
当最后一批南迁的候鸟掠过金黄的山林,大兴安岭的秋便悄然退场。但那些在鄂伦春工作室触摸过的桦树皮、在极昼马拉松中挥洒的汗水、在警务服务站收获的安心,早已成为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秋日印记。这个秋天,不妨收拾行囊北上——因为有些色彩,只属于勇敢出发的人。